太平洋上空战机轰鸣,19国联军3.5万大军压境! 7月13日,美澳主导的“护身军刀-2025”军演在澳大利亚“阿德莱德”号战舰上启动,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、日本“伊势”号准航母、美国“美国”号两栖攻击舰组成豪华舰队,演习范围从印度洋圣诞岛横跨6500公里至珊瑚海,创下冷战以来亚太最大规模纪录。
同步进行的美国空军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演习更砸下5.326亿美元,调动300架战机分散部署关岛、帕劳等16个基地,首次在太平洋试射射程1500公里的“堤丰”中程导弹,剑指中国东南沿海。
然而,表面声势背后暗藏三重致命伤:英国航母因故障延误一周,德国仅派200人“划水”,美军强闯南海时17国集体退缩。 更讽刺的是,当3.5万大军在昆士兰演练登陆时,中国山东舰已悄然穿越巴士海峡,火箭军戈壁实弹亮剑——“东风快递”覆盖半径,早已囊括整个演习区。
300架战机的分散战术
7月10日,美国空军启动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演习。 这场被美军称为“史上最大空军演习之一”的行动,投入5.326亿美元预算,集结F-22、F-35隐形战机、B-2轰炸机等300架军机。 美军将战机拆分为12个战术单元,分散部署在关岛、帕劳等16个偏远基地,要求72小时内完成跨战区转移。
太平洋空军司令施耐德直言,演习核心是验证“敏捷作战应用”(ACE)概念——通过分散部署避免被对手“一锅端”。 在菲律宾吕宋岛,美军首次部署F-35A战机与菲军FA-50PH联合巡逻南海争议海域;在澳大利亚荒漠,美军测试“堤丰”导弹系统试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。
“护身军刀”的豪华阵容与新增杀招
7月13日,“护身军刀-2025”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域拉开帷幕。 参演国家从2023年的13国增至19国,总兵力3.5万人。 除常规两栖登陆、空战演练外,新增三大实战科目:网络攻防战、人工智能作战模块,以及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开辟新战场。
日本“伊势”号准航母与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组成特混舰队,美国“美国”号两栖攻击舰搭载F-35B战机演练夺岛作战。 澳大利亚国防部首次公开“联合战区配送中心”计划,试图在澳北部建立永久性后勤枢纽,为南海冲突预置弹药和物资。
联盟裂痕:纸老虎的真相
美澳高调宣传的“19国联军”实际暗藏分裂。 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因动力故障延误一周才抵达新加坡,编队中多艘护航舰是从北约国家“借调”的。 德国仅象征性派出200名后勤人员,法国在预案中明确拒绝“自动参战条款”。
7月14日,美军要求参演国舰艇强闯南海12海里,仅日本、澳大利亚响应,其余17国回避行动。 菲律宾虽提供7个军事基地支持美军,但国内爆发反美示威,抗议美军基地威胁主权。
地理劣势与后勤困局
美军试图在关岛打造“不沉航母”,耗资17亿美元整合陆基宙斯盾、爱国者及萨德反导系统。 但关岛距离台海约3000公里,从澳大利亚北部基地奔袭台海单程达5000公里,远超多数战机作战半径。 美军KC-10加油机全面退役,KC-135濒临淘汰,新型KC-46A数量有限,远程奔袭能力捉襟见肘。
在圣诞岛,美军扩建前进基地意图封锁马六甲海峡,但该岛淡水供应依赖海运,战时极易被切断补给。 而解放军火箭军的东风-26导弹射程覆盖关岛,精度可打击机场跑道。
硬实力与战略破局
7月12日,中国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,航程突破1万公里。 在南海,永暑礁部署的远程雷达网迫使美军B-2轰炸机绕道印尼航线;在西北戈壁,火箭军某部展开实弹演练,模拟打击海上移动目标。
美军试射“堤丰”导弹当天,中国国防部重申“坚决反制任何中导部署”。 此前,解放军已在南海举行针对性实弹射击,海军电子侦察船抵近演习区监测数据。
经济与外交的无声较量
军演期间,中国与东盟加速推进《南海行为准则》磋商,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。 在澳大利亚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突破15%,所罗门群岛的深水港项目启动施工,直接削弱美军在珊瑚海的战略支点。
7月10日,中俄外长在吉隆坡会晤。 王毅强调“武力换不来和平”,拉夫罗夫则警告警惕“某些大国制造分裂”。 双方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协调,形成与美国炮舰外交的鲜明对比。
历史隐喻与战术细节
美军将演习代号定为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,直接复制冷战时期北约针对华约的“部队重返德国”模式。 演习中,美军模拟机场遇袭后快速修复跑道,并在隐蔽丛林铺设临时油料管道,试图提升战场生存能力。
在珊瑚海,英国航母与美国F-35B演练“闪电战”突袭,但F-35B因故障滞留印度,暴露装备可靠性问题。 而美军测试的AI作战系统,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多次误判目标属性。
配查查-网上实盘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-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